一、故事起源:
在班本课程开始前,我们进行了一场牛首徒步之行。回首当天,孩子们十分兴奋,在这一路上观察到了许多感兴趣的地方,一路上都在边走边积极的讨论着。随着牛首山映入孩子们眼帘,更多新奇的地方如同水闸的洪水涌入脑海。每个孩子的眼睛都追随着自己观察到的、想要了解的,孩子们随即将他们都记录了下来。回到幼儿园后我们便及时的进行了复盘,请每位小朋友都说一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我们也将他们记录了下来,在下午的时候也请小朋友们选择最想要了解、探究的进行了投票——石头成为了榜首。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找呀找呀找石头
随着课程的开始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搜寻、发现着,你们看:
小车区的大树下摆放了一些乌黑的鹅卵石,格外引人注意,大家喜欢拾起来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丢一丢,或者装在小车里玩运货游戏。还有池塘中央、沙池里,一双双眼睛总能惊喜地发现各种石头。有的小朋友外出游玩时,专门捡了很多石头,并把它们带到幼儿园来分享。
大家时不时开心地谈论着自己找石头宝藏的经历,以及对石头的第一印象:
“你看,我在沙池里面找到了石头宝藏!”
“我是在那个大树底下挖的。”
“我在土堆里用耙子挖了一个特别大的。”
“墙边有一块尖尖的石头。”
“这个石头上有很多花纹。”
“你看这个石头大不大呀?”
“这个石头在手里凉凉的。”
“这块石头太沉了,我都拿不起来。”
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小朋友们调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到石头的大小、重量、样子、质地等各种特性,感受到石头的无处不在。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包括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石头在平时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像我们在幼儿园中午散步的时候,或者是像之前开展的南京这块,我的家乡主题时,小朋友也有了解过南京的这种雨花石,有一些经验。小朋友对地上的那种比较彩色的石头,非常的感兴趣。
(二)玩呀玩呀玩石头
班级里这么多的石头可以做些什么呢?小朋友们对玩石头充满了想象:
“我想在上面画一个小汽车。”
“我要把它变成石头人。”
“可以用石头做一个石头楼房,做一个我们的幼儿园。”
“我想用石头给涂上漂亮的花纹。”
“我想做成一个石头项链。”
来看看大家对石头玩法、用法的多样探索吧!
可以用颜料、彩笔画石头,也可以把橡皮泥和石头进行组合,能变出各种新颖独特的造型。
《指南》艺术领域中指出: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孩子们对石头的经验也逐渐形成,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他们发现了石头的花纹千奇百怪。都认为自己观察的石头是最“特别”的,其实,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每一块石头都不一样,都有着其独特的地方。
(三)粘呀粘呀粘石头
一本有趣的书——《想长脚的石头》,引发了大家帮小石头做脚的活动。书中的小石头想要到处走走看看,于是四处借脚,却没有小动物愿意借给他,“哎,我要是自己能长出脚该有多好啊。”
“我们帮小石头做个脚吧!”听完故事,大家同情地说道。怎样帮小石头做脚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
“用雪糕棍,先把它掰开,然后给石头安上。”
“用细细的树枝,用胶水把它粘上去就行了。”
“用纸卷起来,然后在纸上弄个胶布,然后再贴上石头。”
“弄一个长的、粗粗的管子粘在石头上。”
“做石头人,石头下面涂很多胶粘两只脚,再做两只手。”
“用橡皮泥来做,搓两只长长的条。”
“戳上两根筷子就完事了嘛。”
“用杯子,上面粘一点胶。”
大家的讨论涉及到制作脚的两个关键问题:用什么东西来做脚?怎样粘在石头上?小朋友们回忆和利用所积累的制作经验,提出用一些常用的废旧材料来做脚,并对如何使用材料、如何粘贴,以及脚的样子、数量等进行激烈的讨论和设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制作计划。紧接着,大家搜集材料,尝试制作,给小石头们顺利装上了他们自己设计的脚。
老师找来很多动物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动物的脚,发现都长了在身体两侧。小朋友想象着身体一侧没有脚,试着抬起一条腿,感受到身体摇晃了起来,宣萱说:“脚长在两边,这样能保持平衡!”
讨论后,大家又对小石头的脚进行了改进。小朋友还给小石头打扮起来,“这是它的眼睛和辫子”“我给它戴顶小帽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活动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关于石头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