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冬日的暖阳,伴着和煦的微风,为推进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江宁区工作,分享项目园实践陈鹤琴“活教育”的经验和思考,2023年12月5日,佛城西路幼儿园承办了江宁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项目”开放活动。江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丁琪校长、江宁区教学研究室王辉老师、内蒙古园长观摩团、“基础教育国家优秀成果市级推广项目园、南京市幼儿园课程基地园、江宁区幼儿园课程工作坊、江宁区课程游戏化专题研究“课程叙事与评价组”、江宁区幼教示范片”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等5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环节一:活教活学 师幼共创
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中提出:儿童教儿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佛城西路幼儿园的李静老师在大班歌唱活动《对歌》中鼓励幼儿与同伴共同通过观察、猜测、理解歌词,并尝试分组创编歌词,在师幼对歌、幼幼对歌的游戏情境中感知问答结构的的曲调风格。整节活动中教师灵活“进”、“退”,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建构学习经验。
环节二:课程建设 共享经验
随后,佛城西路幼儿园的刘倩园长围绕园所正在探索的“童·行”课程建设经验做分享交流。她从“活管理、活课程、活家长”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园本课程的架构与具体实施路径,以多个课程班本化的实践案例为切入口,渗透园所情况、办园理念、园所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培养关注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活泼泼中国娃”。
环节三:游戏观摩 品味童趣
跟随着孩子们的脚步,老师们深入小中大不同年龄班观摩了幼儿的游戏和晨锻活动。丰富多元的操作材料、积极亲密的师幼互动、创意无限的游戏情节,见证了“活教育”理念下幼儿自主操作、主动探索、自然生长的游戏样态。
环节四:课程故事 看见儿童
陈鹤琴先生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他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儿童的一饮一食,与一草一木的接触都是好教材。”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儿童,那课程必然也要是“活”的,三位老师化身“讲故事的人”,从缘起、课程开展、反思与感悟等方面讲述着幼儿活动探究过程中的精彩故事......
1.《生态园里的“活教育”——我们的采摘节》 分享者:江宁区麒麟丹霞路幼儿园 王进
借助园内丰富的果树资源,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充满童趣和探索的采摘活动,“果子怎么摘呢?需要哪些工具呢?谁来摘?怎么摘?摘下来后做什么用......?”孩子们有的拧一拧、有的制作采摘神器等,各有创意,乐趣非凡。在活动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不同植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营养价值,探索了不同的采摘工具和方法,体验到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2.《好好吃饭,天天长大》 分享者:江宁区佛城西路幼儿园 葛昕
进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大部分趋于“小鸟胃”,班级倒饭率高、剩饭量多。首先,借助“儿童会议、教师审议、家长问卷”三方审议探寻原因,从“班级管理、幼儿行动、家园协同、优化厨灶”入手,孩子们通过亲手剥稻谷、体验做菜、每日饭菜称重、阅读绘本等形式逐渐明白了“万物万事,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进餐习惯,努力成为“光盘达人”。
3.《虫子间》 分享者:江宁示范幼儿园的姜旭寒
昆虫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生物,基于对“蚂蚁”的兴趣,孩子们全园寻找各式各样的小虫子,了解到“什么是昆虫”,通过“户外探秘、儿童会议”孩子们开展了“打造昆虫旅馆、饲养蚕宝宝”等活动,并延伸至“社区、大自然、大社会”,孩子们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逐渐探究昆虫的奥秘,产生对动植物的同理心、关爱和责任,获得对生态的感受、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
环节五:专家点评 高屋建瓴
活动最后,两位专家围绕本次活动进行了精辟、精到、精彩的点评,让大家深受启发,拓宽了视野,激活了思维。
江宁区教学研究室王辉老师以“真实的、生活的、有价值的、儿童的”总结了本次活动,并以“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教育”和“研究儿童、研究课程、研究自身”提出了新的期许。
江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丁琪校长肯定了佛幼在课程建设路上的不断探索,她提出研究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我们不断去开创以更高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看得见幼儿教育的本质。同时也对“艺术活动、幼儿表征”等方面都提出了新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位有准备的幼教人,心随儿童,行随儿童。
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活”的,应回归生活,在于万事万物和万种可能;儿童是“活”的,具有主动建构的力量,在于动手动脑,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教师是“活”的,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在于逐步支持与推进,与儿童共生共长。看见儿童,看见教师,未来,我们一起“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