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班

当前位置: 首页 >>缤纷班级>>小一班>>正文

小积木,“搭”乐趣
发布者:唐丽婷   发布时间:2025/3/27 13:28:17   浏览次数:60

我班建构区中目前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情况。从搭建技巧来看,幼儿普遍表现得较为单一。多数幼儿只是简单地将积木进行上下垒高或是横向平铺排列 ,很少能运用如架空、围合等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搭建方法。

在搭建过程中,幼儿对于积木组合的探索热情不高,通常只是使用形状、大小相近的积木进行搭建,很少尝试将不同形状、大小的积木进行多样化组合,创造出更丰富的造型结构。此外,当搭建过程中遇到问题,比如积木倒塌、搭建不稳固时,幼儿容易出现气馁情绪。有的幼儿会直接放弃搭建,有的则向教师求助,很少主动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 。

1.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目的性。

区域游戏时间,真真来到了建构区从积木堆中挑选出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轻轻地放在了地板上。接着她继续挑选了几块长方形的积木,一块一块地平铺在之前放置的积木上,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平面。完成平面搭建后,真真又选择了几块正方形的积本,开始沿着长方形的边缘向上垒高。最后真真又拿起了一块三角形积木,放在了顶部。我走过去询问她:“真真,你搭建的是什么呀?”

真真回答道:“老师,我搭的是房子。”

此时,我又问旁边的包包;“包包,你搭建的是什么呢?”包包对我说:“老师,我搭的是城堡。”

听到包包搭建“城堡”后,真真的看了看说“我也是搭的城堡的”。

C:/Users/17289/Desktop/IMG_6939.jpgIMG_6939C:/Users/17289/Desktop/IMG_6932.jpgIMG_6932

小班孩子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新奇、强烈以及活动着的刺激物都能很容易的引起他们的注意,但不是很稳定。例如真真正在在“搭建房子”的游戏中,当她看到同伴正在搭建一座“城堡”,她的注意力便一下转到“城堡”,而又去搭“城堡”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提出,小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它活动。一开始,真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搭建“房子”,但是在看到同伴在搭建“城堡”后,真真又去搭“城堡”了。可以看出小班幼儿爱模仿同伴的行为,搭建目的性不强。

(1)通过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前先进行搭建思考,明确搭建的目的。或是在游戏时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与孩子们进行对话,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正在搭建的是什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搭建目标,使她的搭建过程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教师提供一些范例作品,鼓励幼儿进行观察和模仿。

2.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兴趣与学习品质。

游戏时间,豆豆来到了建构区。豆豆站在一边看着乐乐将小圆柱立在扁长方上,他随即跑到材料柜前了一个长圆柱,然后蹲下来尝试自己的搭建。豆豆先是尝试将长圆柱立在扁长方上,但倒下来了然后豆豆捡起积木又一次进行搭建,直到成功将中圆柱和长圆柱稳定地叠放在一起。豆豆笑着的喊道:“老师你快看我打搭的!”

随后豆豆指着墙上的搭建图说:“我想搭一个大树!”我点了点头肯定了豆豆的想法并说到:“你观察一下它用了哪些形状呢?”豆豆看了看图便找起三角形,搭建了“树干”后豆豆一放三角形便倒下了,豆豆拿起来再次尝试,试了4次后说到:“老师你可以帮我扶着么?”然后豆豆成功把三角形放到了“树干”上。

但他依然尝试调整。最终,他转换了玩法,开始用圆柱进行滚动游戏。

C:/Users/17289/Desktop/IMG_6482.jpgIMG_6482C:/Users/17289/Desktop/IMG_6422(20250313-232716).jpgIMG_6422(20250313-23271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动作发展子领域的目标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在游戏中豆豆尝试将长圆柱立在扁长方上时,他遭遇了失败,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地重复尝试,直到成功。这种反复尝试和调整的过程,正是他手部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的体现。

豆豆搭建圆柱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科学领域中科学探究的体现。他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结构,探索如何使圆柱稳定地叠放在一起。这种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正是科学探究精神的表现。豆豆在游戏后半部分尝试更复杂的结构时,虽然多次失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尝试调整,体现出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1)引导幼儿试使用不同的搭建技巧和方法,如平衡、堆叠、支撑等,丰富幼儿的建构经验。

(2)教师还可以利用下午活动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探究活动,围绕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如“为什么圆柱会滚动?”“不同形状的积木如何堆叠更稳定?”等。

(3)增加相关形象的搭建技巧图,例如“小汽车、飞机、铲车等”,鼓励幼儿模仿搭建。

在本次建构区的观察中小朋友们的表现让人欣喜,从最初毫无目的的随意摆弄积木,到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有目的地搭建房子、城堡,这一转变体现出他们在认知和动手能力上的显著进步。这也反映出教师的引导对幼儿活动方向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通过提问、建议等互动方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目标意识,帮助他们明确搭建主题,让建构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

幼儿愿意尝试用圆柱体、三角体等进行有难度的搭建,即便失败也不气馁,这种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值得肯定。这表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抗挫折能力,在不断试错中寻求成功的方法,在挑战有难度的搭建过程中,他们对物体形状、结构的认知更加深入,空间感知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然而反思整个观察过程,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教师引导方面,互动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语言引导,可增加示范操作,尤其是在幼儿对一些复杂结构理解困难时,直观的示范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搭建技巧。同时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过多干涉,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尝试和发现。

从材料投放来看,虽然积木种类能满足基本搭建需求,但辅助材料略显不足。可以再增加一些纸杯和纸杯搭建的参考图等,还有围绕春天的“大树、花朵等”引导幼儿可以对搭建作品进行装饰,进一步丰富搭建内容,拓展他们的创意表达。

在后续的建构区活动中,教师要持续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引导策略,丰富材料投放。通过组织分享活动,让幼儿交流搭建经验、相互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建构活动中的综合能力,为幼儿创造更优质的游戏和学习环境。

上一篇:搭来搭“趣”

下一篇:你好,芦丁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