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起源:
开学第二周,小朋友们正在玩区域,突然小盛小朋友在生活区大声哭起来,边哭边跺着脚说:“老师,我想上厕所。”老师拉着小盛的手说:“赶紧去吧!”小胜摇摇头,小脸憋得通红说:“我不敢去上厕所,我害怕!你来!”老师听到小胜的回答,便牵着小胜来到厕所,帮助小胜如厕。类似小胜小朋友这样的情况在班里还是十分常见的,因此针对小班幼儿如厕的问题教师进行了现状的分析。
二、活动过程
(一)小班幼儿如厕现状分析
1.如厕认知经验浅显
基于通过家访与电访对发现班级共25名幼儿,班级幼儿基本上都没有使用过蹲坑,可以看出班级幼儿对于蹲坑进行如厕在认知经验上是不足的。
如厕情绪过渡不足
小班幼儿在如厕的环境上、生理上、心理上的预备是不足的,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在如厕时,成人的引导方式尤为重要,在新入园时幼儿如厕情绪的过渡显然是缺失的。
如厕技能经验欠缺
小班幼儿在如厕时对于如何穿脱衣裤,如何正确使用蹲坑、便池等问题在技能的掌握上还是十分欠缺的,因此经常会出现衣裤打湿、尿湿的问题,对于如厕幼儿存在畏难情绪。
你言我语
基于上述现状的出现,我们一同对“如厕”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问题一一进行讨论和交流,小朋友们对如厕这件“事儿”充满着好奇、害怕以及无数的疑惑。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都是怎么说的!
——不敢上厕所怎么办?
—— 裤子太紧了,还没脱下来就尿裤子了,怎么办?
——脚踩进黑黑洞里怎么办?
—— 不会穿脱裤子怎么办?
——蹲下去裤子没有抓好,就尿到裤子上了怎么办?
教师思考: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影响。但现在大部分小班的孩子,因为家长的过度包办和过分照顾,导致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如厕呈现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基于幼儿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于是开始《如厕这件事儿》这一课程故事!
(三)解密蹲厕小技巧
随着孩子们对于厕所的疑问,开展了一次讨论
#为什么蹲下来上厕所的时候会感觉要摔进便池呢#
云朵:老师,我蹲下来小便的时候,差点要掉到便池里面,吓死我了。
我: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蹲下来上厕所的时候会感觉要摔进便池呢
云朵:我刚刚小便的时候脚脚张得大大的,会摔倒。
淇淇:我每次脚脚踩在白白的中间,就不会摔倒了。
我:原来小朋友们不清楚踩到什么地方更适合呀,那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更方便我们如厕呢?
佑宁:喝水的地方有小脚丫,在白白的那个上面也贴上小脚丫,我们就知道把脚放在哪里了。
我:这个方法很棒,我们请虞老师帮我们领取小脚丫,一起把厕所的便池上贴上小脚丫吧。
教师思考:和孩子们结合如厕时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他们知道脚踩在便池上的位置不对、蹲厕时没扶着可能会发生摔倒。孩子们提出在便池两边贴上标志,在环境的隐形暗示下提醒自己脚踩的位置。
孩子们慢慢地踩上去上厕所,可是蹲厕姿势千奇百怪,有张开双手的,有用手撑地的。
小白:蹲下来拉粑粑,身体会倒下来,我手短短的,碰不到墙壁。
彤彤:老师,厕所太大了,我不会蹲。
我:那现在我把我的小手借给你们,你可以扶着我的手蹲下去,试试什么感觉。
彤彤:老师,我扶着就会蹲了。
我:那这么多的小朋友,老师没那么多时间来当你们的扶手,这可怎么办呀?
云朵:你看旁边不是有把手吗?可以扶着把手啊!
听到云朵的提示,不会蹲厕的小朋友都想试试看。上厕所时,他们踩在脚印上,扶着把手慢慢蹲下来,小脚好像有了力量,孩子们慢慢学会蹲厕了。
教师思考:孩子们借助把手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慢慢学会蹲厕的小技巧。虽然在短短的时问内没办法让所有的孩子熟练地完成如厕,但是有了这双魔法脚印和椅子的力量,孩子们对害怕摔倒在便池中的担忧也在渐渐地克服。